彭奕菲:国际记者是帮大家“解渴”的人 | 记者手记
成为一名“专业”记者需要什么?极强的学习能力?能吃苦耐劳的精神?灵活应变的能力?
这次,我们选择从“记者”二字出发,区分领域,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,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,将会遇到哪些人,经历哪些事,又会遇到哪些难题……
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十三篇,我们采访了《南方日报》要闻编辑部编辑彭奕菲,听她讲述作为一个与“新闻现场”相距甚远的国际新闻编辑的经历、方法和感受。
/ 记者手记 /
作者 | 冯园芳
编辑 | 冯平 祁雯欣 胡世鑫
彭奕菲接触过各种类型的新闻,防务、军事、民生……现在,她在《南方日报》的要闻编辑部,负责南方+APP国际频道的运营工作。在彭奕菲的报道中,既有对国际形势的理性分析,也有对人情风土的感性观察。 在英国留学的经验是彭奕菲被委任负责国际新闻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留学期间,彭奕菲在《星岛日报》欧洲版实习,负责报道英国当地与华人相关的新闻。英国华人华侨抗议南海仲裁案、英国“脱欧”系列分析等,是她最早接触到的国际类新闻报道工作。
彭奕菲在《星岛日报》实习时出席活动
惊天的巨变
2021年8月15日,塔利班时隔20年再次进入喀布尔、控制总统府,世界局势发生了惊天的巨变。
这一天对彭奕菲来说,也是难以忘记的一天。
手机推送来多条通知,是外媒推送的国际新闻。与此同时,同事群的消息也在不停刷新。“塔利班重回喀布尔”八个字遍布手机里的各个软件,彭奕菲非常震惊。之前专家预测阿富汗内战还要打上一段时间,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。
巨变也同时发生在彭奕菲手中尚未完成的阿富汗内战系列报道,报道内容即将面临重大调整。同时,为了抢时效性,报道不得不提前发布。这意味着:她们又要加班疯狂工作了。
关于阿富汗内战以及“9·11”20周年的系列报道,彭奕菲和同事们从四月份就开始策划了。这场策划原本是围绕拜登所说的,美国要在8月31日前完成从阿富汗撤军,报道也计划在那天发布。
8月15日巨变发生时,彭奕菲和同事们紧急调整报道方案,从之前积累的采访对象、写好的稿子、采访的视频里,整理出符合当天突发新闻的报道,抢时效性发布,然后再慢慢推出更深度的报道。
在复盘这次的阿富汗系列报道时,彭奕菲感叹:“在如此突然的情况下,大家齐心协力把报道做好,这也是一个足以唤醒新闻工作者热情的时候了吧。”
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,这种突发情况并不少见。因此国际记者需要经常浏览最新消息,提前对形势进行预判,报道做好两手准备。
塔利班预计于9月3日组建新政府,彭奕菲9月2日就已经根据外媒的预测,提前写好了新政府重要人员的人物稿件,却未能按时等来塔利班的消息。北京时间9月7日晚十一点左右,塔利班终于公布政府官员名单,那时已经睡觉的彭奕菲被同事喊起来,立刻核对名单,发布提前准备好的人物稿件。
当时最高领导人的预测是准确的,稿件马上发布,这才做到几乎和名单公布无缝衔接。
好新闻都是”跑“出来的
体会世界的差距
彭奕菲喜欢“走出去”。
彭奕菲在英国旅游
疫情之前,只要有机会她都会出国旅游。意大利,西班牙,马尔代夫,土耳其、冰岛、希腊……
虽然运营着国际频道,彭奕菲却没有因为国际报道去过新闻现场。她说:“我还是希望能够去到一个新闻发生的国家,去获得一手的资料,去亲身体验。毕竟一线的体验肯定更加真实,是不一样的体会。”
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消弭了这种差距,阿富汗报道给了她一种远超旅游的特殊体会。“很难想象世界上会有人和自己的生活相差这么远。”
在操作阿富汗战争系列报道的时候,彭奕菲联系到了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受访者,与他们进行视频采访。
因为战乱,阿富汗当地的基础设施有很多问题,电和网络随时都可能断掉。视频采访时,采访对象需要用充电宝维持设备,采访也曾因那边的网络问题一度中断。
阿富汗的居民们每天都在各种袭击和战争中度过,但他们甚至可以安然地在战地附近打排球。其中一位受访者沙克尔说:“从出生到现在,我每天听的是战争,看的是死亡。”
“你能想象到这样的事情会在身边发生吗?”彭奕菲说,“但是对他们来说,已经习以为常了。”
亲友的死亡、军阀的逼迫、袭击和战乱,这些让人倍感沉重的内容,受访者们都能面带微笑地说出来。整个采访的氛围并不像彭奕菲预想的沉重,反而是一种奇异的平和与轻松。战争的残酷让旁观者乍舌,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知道:学会“习惯”才能够活下去。近距离接触到战争的受害者,这让彭奕菲意识到身处和平之中是多么幸运。
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后,沙克尔很担心家人的安危。他曾向彭奕菲求助,希望把父母带离阿富汗。彭奕菲的心中五味杂陈,因为她也无能为力。她无法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给他们实质性的帮助。
身为记者,她能做到最大的帮助,就是通过自己的笔,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。
国际记者是“解渴”的人
国际报道不一定需要出境才能完成,国际新闻记者也不等同于驻外记者。彭奕菲所接触的国际报道,一手资料大多来源于互联网以及借助网络进行的采访。
作为国际编辑,彭奕菲需要从海量国际资讯中找出国内受众感兴趣的新闻,并从中找到第二落点进行深度挖掘。
彭奕菲将国际新闻称为“解渴”的报道,以读者思维思考,读者想看什么,想了解什么,我们就解答什么。
国际新闻具有很强的动态性,报道方向随局势的改变而改变。以阿富汗战争为例,每个阶段大家想知道的东西都不一样。
塔利班重回喀布尔,首先,他们是怎么重回的?这是否代表塔利班就要上台?美国跟阿富汗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?美军能不能成功撤离?那些在阿富汗帮美军工作的人会不会受到迫害?这是刚开始大家想知道的信息。
随着事件的发展,大家的关注点转变为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是谁?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政策跟二十多年前的会不会有改变?
“解渴”之人手中需先有“水”。
国际新闻记者需要仔细了解国际形势、各个国家的政策和历史背景。但在彭奕菲看来,它没有门槛,成为国际记者更看重的是快速学习的能力。“人不是全知全能的,我们没办法了解所有国家的一切知识。每次遇到国际新闻需要去报道的时候,就要去学习那个国家的相关知识。所以要有随时迅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、不同事物的准备。”
“有时我也希望可以平静地度过一天,不要有太突发的热点。”因为每当重大事件来临,彭奕菲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和了解事件背景和相关政策,寻找采访对象,翻阅外网的报道,阅读论文里的晦涩知识。
过程很累,但成果是有增量的。这种获得感让彭奕菲觉得一切都值得。在帮读者解渴的同时,彭奕菲也在“喝水”。“因为我现在深耕这个领域,我每天都必须浏览大量的国际新闻。”彭奕菲说,“所以我更了解这个世界,了解每个国家的运作,我喜欢这种感觉。”
彭奕菲在美国进行街头采访
Q1:该如何寻找国际报道的选题?
A:国际新闻其实并不像民生新闻、社会新闻一样离我们这么近,那么我们就会从什么样的国际新闻是大家喜欢看的、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这个角度入手。首先就是与中国相关的新闻。比如说与中国有关的政策、事件、外交等等,还有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、发起的国际议题,例如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,我们报社也派了记者去云南昆明实时跟进。 其次,我们会选择与中国地缘相近的国家。比如东南亚、日本、韩国,无论是文化还是地理位置,与我们都有一定的相似性,也相对能够获得大家的关注。 再就是大国关系以及大国新闻。中俄、中美关系都是大家经常谈到的,美国、英国、俄罗斯的新闻,即使本身可能跟中国没有直接联系,但或许会有潜在关系。 例如疫情期间,美国为了复苏经济,用大水漫灌式的美元霸权,将其本国的通胀对外输出。美国出台的这些财政政策其实是会影响其他国家的通胀的。全球化让各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 类似这种,即使是美国的一个小政策,都有可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。这种大国方面的新闻,我们也会很关注。 Q2:您可以推荐一些外媒或智库吗? A:比较主流一点的,比如美国的CNN、《华盛顿邮报》、《纽约时报》、《福克斯新闻》、英国的BBC、《卫报》等,这些媒体基本上涵盖了世界上的各种新闻,而且信息量很足。《今日俄罗斯》也很方便,有中文版。智库的话,兰德公司、《大西洋周刊》,这些是我以前做防务军事类新闻接触到的。
彭奕菲
如果你还想听到哪些类型的记者的故事,欢迎在推送下方留言,与我们分享!
-END-
“记者手记”系列
统筹组:张馨尹、冯平、祁雯欣、唐卓雅、杜锐峰、邓雨洁
统筹总监 | 胡世鑫值班编辑 | 邓雨洁
推荐阅读
社会新闻记者彭冲:没有理想的人“不伤心” | 记者手记
《财经》执行主编马克:“二十五年,整个世界天翻地覆”丨记者手记
财经记者:从零到一,也是正在进行时|记者手记
国际记者李理:穿梭在地球经纬线中写跨文化的故事 | 记者手记
听说,有趣的人都关注了我们!